中医学考研(中医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中医学考研,中医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组委会专家介绍,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使中医学好似一枝与众不同而又争奇斗艳的奇葩,绽放在偌大的世界医苑之中。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至于中医究竟有多少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纺、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广东省养老产业促进会专家调研发现,当前中医学术特色淡化、中医流派出现严重断层和脱节,甚至逐渐湮灭、消亡。经推陈出新、归纳总结中医目前主要以十大学派为主。

一、伤寒派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流派。张仲景介绍的辨证方法是六经辨证。其中还有明显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的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的医术之提高极大程度上得益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二、脾胃派

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垣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三、滋阴派

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寒凉派

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五、温补派

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六、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七、火神派

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八、医经学派

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古代记载的医经有七家,但是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也就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医经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鹊和《难经》、华佗和《中藏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全元起和《内经训解》、杨上善和《太素》、王冰和《素问注释》、吴琨和《素问吴注》、张介宾和《类经》等。

九、经方学派

“经方”即经验方,宋代以后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经典著作,所以“经方”就用来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经方学派明清最盛,代表人物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主要典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古今录验》、 《近效方》、《崔氏方》 ,葛洪《肘后方》、孙思邈《千金方》、《外台秘要》 等。总而言之,六朝至唐宋,经验方流行很甚。

十、学院派

以中医学院为代表机构,主要致力于整理、传承、发展中医理论,特别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理论,并编著了《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等标准教材。学院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袭数千年的师徒授受,数以万计的学院派,成了中医界的主力军,是当代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途径。

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呈现中医生机的有力保障。

广东省医养融合平台

020-86547133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三凤村二队八巷88号医养融合康复基地

网址:http://www.gdsyyrh.com/

中医学考研(中医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中医学考研(中医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