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考哪些科目)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考哪些科目

新课标的颁布只是起点,如何实施新课程才是关键。

2023年,我们将就“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议题展开系列讨论。

话题回顾:系列文章。(点击查看)

本次将关注义教信息科技新课程实施中的“信息社会责任教学”

吉林师范大学的钱松岭博士解析了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的信息社会责任,提出了信息社会责任之环的基本框架;梳理了信息社会责任的主要学习内容;并从知识分类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对信息社会责任如何理解?在在线社会虚实融合的线上线下空间,我们到底要对谁负责任?负什么责任?这些都是开展信息科技课程教学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

信息社会责任基本框架

基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信息社会责任内涵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责任之环”作为理解信息社会责任的概念化工具(如图1)。

图1

个体在信息社会活动中,要对自己负责,主要表现为在使用数字设备参与信息活动时的健康与安全责任,数字健康与数字安全是个体在数字化生存中的基本需求,同时要有自觉构建良好数字形象的责任;个体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要对他人负责,主要表现为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隐私、知识产权,尊重相关的道德伦理规范、法律法规;个体作为国家公民,要对国家负责,主要表现为知道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要对社会负责,主要表现为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意识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发展共同体。

信息社会责任学段目标分类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四个课程核心素养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分别进行了描述,下面,笔者将通过对“信息社会责任”维度的目标进行解析来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笔者将“信息社会责任”大致分为内容目标、活动目标和能力目标三类(如下表)。内容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即学习内容;活动目标,指明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活动;能力目标,指明学生在什么方面达到什么水平。当然,三类目标的界限不是绝对的,特别是一些活动目标,也可能包含学习内容与能力的描述。这样,教学活动就有了清晰的指向,就有了基本依据。

可以看到,第一学段重在让学生体验、感受信息科技,在此过程中,获得对自我与他人、社会公共空间信息社会责任的基本经验;第二学段强调信息安全责任以及相关道德、法律,体现对个人与他人承担的责任;第三学段开始出现对国家的责任,特别是自主可控的意义;第四学段关注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的批判性思考。整个目标体现,由浅入深,由内向外,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信息社会责任基本内容

基于图1所示的基本建构,在理解信息社会责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内容要求,可形成信息社会责任主要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如下表)。

从课程目标、内容向教学转化

将信息社会责任目标分为内容目标、活动目标和能力目标,其意义在于可以更加明晰地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依据布鲁姆的知识分类,内容目标主要是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涉及哪些概念的知识,内容目标需要我们将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进行分解,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活动目标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活动目标需要我们将程序性知识进行分解,设计情境化活动;能力目标更多涉及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包括认知策略、对外办事、对内调控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水平、特征的了解,能力目标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习水平的表征设计评价,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将所学知识迁移至类似的问题情境,并依据一定的原则知道自己正确的行动。

同样,信息科技课程内容要求也可按知识类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明晰不同知识类型对应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些主要内容与大概念之间的联结,我们考虑学生思维运用的特征,促进理解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下表)。

通过与知识学习联结的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知,最后通达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

教学案例

以下案例以大观念理解为核心,通过基本问题锚定大观念,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责任,然后将此理解迁移至线上的情境,明晰自己的责任范围。

课题名称:责任圈。

教学对象:三年级。

大观念:一个人要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负责。

基本问题:数字公民有哪些责任?

教学目标:能反思线下承担的责任,通过对比,明晰应该承担的线上责任,包括自我责任、对家人和朋友的责任、对更大范围要承担的责任,认识到数字世界中需要负责并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通过责任圈,认识到信息社会责任的基本范围。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水的涟漪图片)水的涟漪会让你想到什么?

生:眼睛、洋葱圈、年轮、飞镖靶子……

师:好的,我们今天要利用这个涟漪图片,来说明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像涟漪一样,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家人、朋友负责,然后拓展到更大的范围。

2.活动: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责任

师:根据图2,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们对自己、家人和朋友至乃更大范围的责任。(学生回答如下表)

图2

3.活动:站圈—问答

首先,在地面上画好三个圈,请几名学生轮流站在里圈(中心)。教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对自己的责任。”例如,我不吃垃圾食品、我完成作业、我每天早晚刷牙……

其次,让这些学生站到不同的圈中(中间圈和外圈)。教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对家人或朋友的责任。”例如,我帮爸爸妈妈扫地、倒垃圾、照顾生病的家人、参加同学的比赛为他们加油……教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更大范围的责任。”例如,我不乱扔垃圾、我为老人让座、我对陌生人有礼貌、我在电影院不大吵大嚷……

4.活动:判断—站圈

教师说出以下行为描述,请学生判断属于对谁的责任,然后站到相应的圈子中。

A.当线上与陌生人交流时,保持礼貌(外圈)

B.线上聊天我从不向外人泄露家庭住址(中圈)

C.我在线只与我认识的人聊天(里圈)

D.不经朋友的允许,在朋友圈不发朋友的照片(中圈)

E.我不会在家人群里不停地发信息(中圈)

F.我不会在陌生的论坛上发脏话(外圈)

G.我不会分享朋友的隐私(中圈)

H.我会控制上网时间(里圈)

I.我不会复制朋友的话,假装是我说的(中圈)

J.我会注意线上的言行(里圈)

K.我不告诉任何人我的密码(里圈)

5.小结(评价)

教师:

A.责任的三个圈是什么?

B.请说出一个在线要承担的责任(引导学生从三个圈去思考)

C.请说出一个线上线下都应该承担的责任(答案多样,引导学生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只有从课程标准出发,理解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策略,才能通过提取大观念来整合相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这并不是一个项目式学习,只是一个常规的课堂教学,甚至“不插电”,但只要是为理解而教,为迁移而学,学习方式合理即可。信息社会责任不能与其他课程核心素养割裂,只要基于课程标准,抽象概括合理的大概念,为迁移打好基础,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就会得到发展。

义教信息科技“信息社会责任教学”专题

(点击查看)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之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解析及教学

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实践

本文作者:

钱松岭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儿童数字风险与机会现状及其改善策略研究”(2021B139)的研究成果。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年第7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欢迎订阅

纸质版订阅

电子版订阅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考哪些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